进入3G后 增值应用增长引发手机病毒大爆发
随着智能手机普及,在电脑上实现的功能正向智能手机转移,但与此同时,手机病毒也随之而至。有业内专家认为,进入3G后手机病毒将进入大爆发期。
增值应用增长引发病毒
手机上网、移动IM、移动电邮、移动搜索、手机电视、手机游戏……近年来随着手机特别是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手机功能越来越丰富,形形色色的手机病毒亦浮出水面。
就如同计算机病毒一样,手机病毒也是一种程序,具有传染性、破坏性,并且也懂得自行演进。手机病毒第一阶段为短信病毒阶段,针对普通非智能手机 芯片固化程序的缺陷,通过网络向这些有缺陷的手机发送特殊字符的短信,从而产生各种如关机、重启、删除资料等病毒反应。随着智能手机应用的增多,手机病毒 渐渐实现透过蓝牙、彩信、网站浏览、铃声下载等进行传播,导致终端用户除死机、关机、资料删除外,甚至导致话费损失、隐私泄露、手机损坏等更为严重的后 果。
因中国3G牌照发放晚于电信发达国家近7年之久,另外智能手机尚未普及,手机病毒危害大众的通信环境没有形成,所以我国手机病毒并没有大规模爆 发。不过随着中国3G环境日益成熟,手机病毒的威胁正日益逼近。欧洲3G用户已经遭遇不少麻烦,私人信息被盗取、隐私内容受窥视、手机自动向外发送信 息……随着我国3G牌照正式发放,手机应用的爆炸式增长,手机所面临的安全威胁很快将超越个人电脑,成为个人信息安全的第一大隐患。隐私信息被盗、窃听、 吸费等威胁攻击手段将给移动网络应用和个人信息安全带来极大威胁。虽然目前已发现的手机病毒达400余种,但随着3G手机的广泛使用,预计到2009年 底,手机病毒将在短期内突破千种,手机病毒的年度增长数量将有可能超过过去10年的总和。
随着Symbian手机的普及、Windows Mobile手机的逐渐成熟以及Android、Linux等开源系统的逐渐进入,手机安全重新被提上议事日程。目前Windows Mobile平台的手机病毒正呈上升趋势。针对目前市场份额最大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Symbian的手机病毒软件也开始逐渐强大。随着手机上网的逐渐普 及,手机病毒的危害将会越来越大。
手机病毒可预防
对于手机病毒,用户必须了解它们的传播方式和攻击方法,才能更有效地进行防治。手机病毒有以下几种常见的传播方式及攻击方法:
病毒短信或乱码电话方式。这是目前手机病毒的主要攻击方式。目前的手机病毒主要还是以“病毒短信”的方式攻击手机,使手机无法提供某些方面的服 务。攻击时,病毒会发出一串由怪字符组成的病毒短信。乱码电话则会在来电显示中显示乱码,一旦接听乱码电话,则会感染上病毒,机内所有设定都可能被破坏。 预防方法:对于陌生人发送的短信息,不要轻易打开,更不要转发,应及时删除。如果键盘被锁死,可以取下电池后开机再删除,如果仍无法删除,可以尝试将手机 卡换到另一型号的手机上删除,如果病毒一直占据内存,无法进行清除,可以将手机拿到厂商维修部重写芯片程序。当来电显示乱码电话时,用户应不接听或立即把 电话关闭。
诱骗用户下载运行。2004年8月6日,“布若达”病毒被发现。利用“布若达”病毒,攻击者不但可以偷窃中毒手机里的电话号码和电子邮件,并可 以对手机进行远程控制,运行多种危险指令。预防方法:使用手机上网功能时,尽量从正规网站上下载信息,尽量少从那些不知名的小型网站下载图片、铃声,不要 随意在一些网站上登记自己的手机号码,以免感染上手机病毒。可浏览网页的手机尽量不要浏览个人、黑客、******网站,不要任意安装来路不明的手机程序。
利用蓝牙方式传播。2004年12月,“卡波尔”病毒在上海被发现,该病毒会修改智能手机的系统设置,使用户每次开机都会先运行此病毒,同时, 它还会通过手机的蓝牙模块自动搜索相邻的手机是否存在漏洞,并试图进行攻击。另外,该病毒还会在Symbian操作系统的系统目录下释放多个病毒体。预防 方法:带蓝牙功能的手机用户,可将蓝牙功能属性设为“隐藏”,以防被病毒搜索到。利用“无线传送”功能比如蓝牙、红外线接收信息时,要注意选择安全可靠的 传送对象,如果有陌生设备搜索请求链接最好不要接受。